人才培养

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02方向



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方案02数据科学与管理方向(全日制-珠海)

本培养方案从2022年开始使用)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旨在为政府部门、各类型企业、咨询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统计学与数据科学素养,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有较强的运用统计知识和统计软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数据科学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将具有全球竞争力,能够面向未来、胜任大数据时代各类挑战,能在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信息处理、咨询、预测和数量分析等方面工作,能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学生通过学习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二)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熟练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具备从事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和应用的基本技能。

(三)能够独立从事实际领域的应用统计工作。

(四)掌握一门外语的实际运用。

 

二、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学制为2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第一学年修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含实践周国家基础教育监测数据的收集工作一周。第二学年导师指导下,在校外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单位、调查公司、统计部门、金融机构、教育机构等实际部门进行专业实习,或在校承担本专业领域的科研实践项目进行科研实践。要求全部实习实践的累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各时间段实习实践均需提供相关证明

实习实践是应用统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需要在第四学期提交学位申请前完成,并在实习实践结束后提交实习实践报告,报告形式及要求学院通知为准最终实习实践学分由学院根据报告及证明进行认定。

 

、学分要求

总学分39分,其中公共必修课5学分;专业必修课18学分;专业选修课12学分;专业实习4学分。

 

四、课程设置

模块名称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授课学时

公共

必修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思政课

2

3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思政课

1

16

专业英语

公共必修课

2

32

专业

必修课

应用广义线性模型

专业必修课

3

48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

专业必修课

3

48

应用回归分析

专业必修课

3

48

统计计算

专业必修课

3

48

机器学习

专业必修课

3

48

统计案例实务

专业必修课

3

48

专业

选修课

数据挖掘

专业选修课

2

32

抽样调查

专业选修课

2

32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

专业选修课

2

32

中国政府统计学

专业选修课

2

32

证券投资分析

专业选修课

2

32

商务统计分析

专业选修课

2

32

最优化方法及应用

专业选修课

2

32

应用非参数统计

专业选修课

2

32

应用随机过程

专业选修课

2

32

生存分析

专业选修课

2

32

非结构化数据分析

专业选修课

2

32

深度学习

专业选修课

2

32

探索性数据分析

专业选修课

2

32

数据可视化

专业选修课

2

32

编程基础

专业选修课

2

32

  修读本专业跨学科方向课程至多可抵减专业选修课程学分2

                    ② 每门课程的开课学期和专业选修课会根据师资和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具体安排以每学期课表为准。

 

五、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在专业学位硕士生获得全部必修课程(必修课指培养方案要求必须修读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类必修课,专业类必修课包含专业必修课或学位基础课或学位专业课)学分后,论文阶段进行。中期考核包括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等方面的考核。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内容应与实际问题、实际数据和实际案例紧密结合,可以是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相关的调研报告,数据分析报告,应用统计方法的实证研究等。

学位论文的开题、评审和答辩等过程按研究生院和统计学院相关规定执行。

 

七、学位授予

按要求修满39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北京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八、导师职责

1.校内指导教师负责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并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质量全面负责。校内指导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在论文工作期间,应及时了解论文进展,把握研究方向。

2. 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与就业工作,参与制定论文研究计划,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督促完成论文工作计划,并对论文的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协助校内导师把好论文质量关。

3.为加强合作培养,双方导师应经常联系,及时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