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03方向



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方案03教育测量与大数据挖掘方向(全日制-珠海)

(本培养方案从2022年开始使用)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依托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旨在培养熟悉教育评价和质量监测的国际前沿进展与动态,具备多学科交叉视野,具有科学的教育评价观,掌握国际前沿性教育测量方法和技术、教育数据挖掘和分析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将满足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需求,能够科学、准确、及时“把脉”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状况,推动我国教育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能够满足各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等机构的人才需求学生通过学习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二)掌握教育测量和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熟练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具备从事测量工具开发、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和应用的基本技能。

(三)能够独立从事实际领域的应用统计工作。

(四)掌握一门外语的实际运用。

 

二、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学制为2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第一年修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实践周国家基础教育监测数据的收集工作一周第二导师指导下,在校外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单位、调查公司、统计部门、金融机构、教育机构等实际部门进行专业实习在校承担本专业领域的科研实践项目进行科研实践。要求全部实习实践的累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各时间段实习实践均需提供相关证明

实习实践是应用统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需要在第四学期提交学位申请前完成,并在实习实践结束后提交实习实践报告,报告形式及要求学院通知为准最终实习实践学分由学院根据报告及证明进行认定。

 

三、学分要求

 

总学分39分,其中公共必修课5学分;专业必修课18学分;专业选修课12学分;专业实习4学分。

 

四、课程设置

模块名称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学分

授课学时

公共

必修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思政课

2

3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思政课

1

16

专业英语

公共必修课

2

32

专业

必修课

应用广义线性模型

专业必修课

3

48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

专业必修课

3

48

应用回归分析

专业必修课

3

48

教育研究方法

专业必修课

3

48

教育测量

专业必修课

3

48

统计案例实务

专业必修课

3

48

专业

选修课

数据挖掘

专业选修课

2

32

抽样调查

专业选修课

2

32

机器学习

专业选修课

3

48

中国政府统计学

专业选修课

2

32

结构方程模型

专业选修课

2

32

教育评价

专业选修课

2

32

Python语言基础及应用

专业选修课

2

32

心理发展与教育

专业选修课

2

32

课程与教学

专业选修课

2

32

教育数据分析与处理

专业选修课

2

32

贝叶斯统计

专业选修课

2

32

深度学习

专业选修课

2

32

数据可视化

专业修课

2

32

项目反应理论

专业选修课

2

32

       修读本专业跨学科方向课程至多可抵减专业选修课程学分2
       每门课程的开课学期和专业选修课会根据师资和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具体安排以每学期课表为准。

 

五、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在专业学位硕士生获得全部必修课程(必修课指培养方案要求必须修读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类必修课,专业类必修课包含专业必修课或学位基础课或学位专业课)学分后,论文阶段进行。中期考核包括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等方面的考核。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内容应紧密围绕教育大数据挖掘、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的实际问题、实际数据和实际案例展开例如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相关的调研报告,数据分析报告,应用统计方法的实证研究等。

学位论文的开题、评审和答辩等过程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和统计学院相关规定执行。

 

、学位授予

按要求修满39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北京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导师职责

1.校内指导教师负责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并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质量全面负责。校内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在论文工作期间,应及时了解论文进展,把握研究方向。

2. 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就业工作,参与制定论文研究计划,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并对论文的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协助校内导师把好论文质量关。

3.为加强合作培养,双方导师应经常联系,及时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指导学生。